注册
登录
我的短信
陶都新闻
艺师图录
陶艺文萃
紫砂博古馆
视频专辑
茶叶频道
新品展示
企业目录
供求信息
用户中心
鉴定咨询
展会信息
新人同学录
每月新秀 名人堂 最新作品展
墨砂一味
藏家专辑
会员动态
中陶期刊
赏石艺术
展览动态
泡杯茶 闲摆成都人的那些茶事儿
作者:四川在线-华西都市报(成都) 出处:四川在线-华西都市报(成都) 更新时间: 2009年09月10日
    每天清晨7点,家住营门口的张大爷准时起床,打开一袋茶叶泡上后,才开始洗漱,此时冒着热气的瓷杯上的茶垢正诉说着老人的习惯。几十年来,张大爷喝茶的习惯一直没变;然而,泡茶的工具和杯里的茶却在悄然改变……
    在成都人的生活印迹里,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就在上周四本报餐饮周刊推出了“味道60年”后,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提到了几十年来不变的饮茶生活。茶,对于成都人来说,已是一种习惯,更成一种文化。今天,“味道60年”就从一杯茶开始,开始“冲泡”成都人被茶影响着的那些日子。
    从﹃牛饮﹄搪瓷缸到精致茶具
    从﹃坝坝茶﹄到多功能化茶楼
    即使你不是一个老茶客,即使你是80后,每个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泡茶喝的搪瓷缸。“**纪念”、“**奖品”“向**学习”,搪瓷缸上大朵牡丹花或长城图案让人印象深刻。那个年代喝茶,一大家人用一个搪瓷缸,因为它特别能装,方便实在,喝一大口,解渴又润心,不少人都把搪瓷缸当茶壶用。而那个时候的茶,大多泡出来是浑黄色,偶尔漂着几片茉莉花瓣……
   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竹叶青、飘雪、素毛峰、花毛峰等慢慢出现在成都人的茶缸里。与此同时,喝茶的工具也随之改变,从粗犷的搪瓷缸到陶瓷杯,再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杯,再到精致的紫砂壶……不过,随之变化最大的是,成都人告别了“牛饮”,放慢步调慢慢地开始细品茶的味道,茶的精髓。
    据说,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,时至今日,成都的茶楼、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,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,一应俱全。
    饭可以不吃,茶馆不可以不泡。老茶客,早上起来左手提着鸟笼右手拿着收音机就去泡茶馆了,茶馆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,已是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大多是“坝坝茶”,小方桌搭配斑竹制成的黄色板凳,坐上去还嘎吱响,斟茶的伙计手提铜壶满堂走动……然而,九十年代后,饮茶场所不胜枚举,茶楼变得更加“全能”。喝茶、谈生意、吃饭、打牌、上网……样样俱全。“如果一个茶楼没有一个会下面的厨师,便留不住客人。”一位老茶客说道。喜欢热闹的成都人,爱一边喝着茶,一边和朋友摆龙门阵,而茶馆、茶楼的出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,并奠定了茶在成都的文化地位。
(本文已被浏览 4073 次)
发布人:
chinataodu
→ 推荐给我的好友
上篇文章:
宜兴兴建阳羡茶文化博览园
下篇文章:
海峡两岸茶交流促进两地情谊
文章分类
|
茶叶厂商
|
江苏
浙江
江西
安徽
湖北
湖南
福建
河南
四川
贵州
云南
广东
台湾
|
茶叶新闻
|
行业动态
专题报道
|
茶文集锦
|
入门指导
茶与健康
历史追溯
专业研究
泡饮方法
选用保藏
茶的鉴别
|
茶艺交流
|
名人与茶
名茶鉴赏
茶文欣赏
饮茶心得
茶源探索
|
茶与茶具
|
茶具博古
茶具文化
|
茶馆文化
|
各地茶馆
历史与发展
文章评论
→
评论内容
(点击查看)
共
0
条评论,每页显示
5
条评论
浏览所有评论
(没有相关评论)
→
发表我的评论
您的姓名:
您的Email:
评论内容:
250字内
发表评论:
发表评论须知 →
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;
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您发表的任何评论内容;
中国陶都网
http://www.chinataodu.com/
联系我们:webmaster@chinataodu.com
版权所有 宜兴市中陶艺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苏ICP备11026520号-135
加载|执行:
410.156
毫秒
(8次)
当前有
335
人在线 峰值
12341
人 总访问量:
44889087
人次